喜迎党代会•沿着高速看昭通①——穿山越河向远方
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,儒家在由宿命引出性命的过程中,始终把性命作为人的最本己的存在,并最终把它落实到自然目的论,即天命观上来说。
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,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自身的生命线没有断。但是我们现在的目录学,已经分到图书馆了,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了,本身所固有的最核心、最高的学术价值却丢失了。
我们岳麓书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仁们应该一起努力,来建立作为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中国古典学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以它为依据中国古典学才具有合法性。我们提出来中国古典学就是国学,并且列入教育的学科体系中。最重要的是学有传承,思有传承。一有传承,整个民族的文化就不是凭借个人智慧,而是凭借一个庞大的公共空间和全民的集体智慧来发展。
我们传统是讲究博通之学,四部之下没有具体的学科分类。我对这个意见甚不以为然。孟子说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[29]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[30]认为仁义礼智乃是人之天赋本性。
[21]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而法家继承三代先王的霸道,主张富国强兵以统一,严刑峻法以制民,这适应了诸侯国希望统一天下、强化集权的政治需求,故而在秦国得到有效的实践。仁义礼智本君子承担的天命,故以天命而言仁义礼智为性。用人行政都要遵从民意: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。
孔子说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先秦儒家提出法先王的主张,将三代先王的民意为天、以德配天的观念,发展为系统的民本思想。
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。孔孟儒家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王道政治的治理经验,将三代先王的民意为天、以德配天的观念发展为儒家的民本和仁政的政治思想体系。孔子对为政的理解:政者,正也。韩非子强调明主必须执柄以处势,明主之所导制臣者,二柄而已矣。
因为趋利避害的人性特征,所以凡治天下,必因人情。仁之于父子也,义之于君臣也,礼之于宾主也,知之于贤者也,圣人之于天道也,命也,有性焉,君子不谓命也。尽管夏商周和秦汉以后的政体形式不同,但是这两个阶段的国家治理理念与实践有相通的地方。韩非不认同孔子以忠顺孝悌之道去管理社会、治理国家,他说: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[40]韩非认为倡导仁爱孝悌是君主缺乏治理能力的结果,而他相信君主掌握严刑峻法才能获得治理效率:其治国也,正明法,陈严刑,将以救群生之乱,去天下之祸,使强不陵弱,众不暴寡,耆老得遂,幼孤得长,边境不侵,群臣相亲,父子相保,而无死亡系虏之患。
孟子说:得天下有道,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由儒、法两家构成,并且在两汉以后形成了儒法互补、王霸并用的国家治理结构。
根据这种理论,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,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、对待同事,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。[47],好利恶害,夫人之所有也[48]。
[53],厚赏重罚立足于人的逐利本性,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[54]从而达成天下治理的最终目标。儒家的国家治理思想强调了政治的民意基础和治理目标,但是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,并不能为统治者所接受,因为它是一种并不关注国家治理效能的学说。秦始皇因没有把握国家建构的儒法互补原理,故而新建立的强大帝国迅速灭亡,给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历史教训。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始皇,所以能够成功地统一中国,成就了历史上辉煌的霸业,同他成功地运用法家学说分不开。韩非别具匠心地将法、势、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,并始终坚持将这三者放到人性特点中加以考察。[60]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但在历史活动和政治实践中,仅仅以王道或仅仅用霸道,皆不能够获得长治久安的政治治理。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,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,增强劳动率。
夏商周推行霸道的国家治理,同时也是指共主、诸侯对内部臣民的严酷刑罚、暴力统治。人情者,有好恶,故赏罚可用[51]赏莫如厚而信,使民利之。
四、汉以后的国家治理体系:儒法互补、王霸并用 春秋战国时期,儒家与法家分别继承了三代先王的王道和霸道。[66] 朱熹撰:《答程允夫》,《朱文公文集》卷四十一,《朱子全书》第22册,第1865页。
正如历史学家所说:秦王怀贪鄙之心,行自奋之智,不信功臣,不亲士民,废王道,立私权,禁文书而酷刑法。所以,《商君书》特别指出先王不恃其强,而恃其势[33]、先王贵势。法家也特别重视法,因为法维护势的重要手段,严刑峻法是君主治理能力体现,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保证。秦非不欲治也,然失之者,乃举措太众、刑罚太极故也。
[13]尽管儒家也相信天命,但是他们继承了西周王朝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的治国理念,强调决定国家权力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,民心不稳就必然导致国家崩溃。如何才能实现民本的理念,让民意主宰政治权力?如何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,落实以民为本的治理目标?儒家继承了西周的以德配天的思想,提出让君主成为理想的圣王,让士人成为君子。
儒家的治理思想也与现代企业管理Z理论(日·威廉·大内)相通。盘庚说我乃劓殄灭之,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。
[34]韩非子说:君持柄以处势,故令行禁止。我们相信,中国传统的儒法互补、王霸并用的国家治理思想和实践,可以为现代现代企业管理提供许多重要的思想资源。
汉代以法家制约民众与保障王权,以儒家道德制约王权与体现民意,达成了相对平衡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。其一,立君为民的权力来源原则。主利在有劳而爵禄,臣利在无功而富贵。民本思想深刻揭示了政治治理目标的民意要求,儒家希望能够通过民本的政治原则而限制君主的政治权力,最终能够顺应和表达民意。
[22]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[18]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现代企业管理X理论与法家提出的人性本恶、只能通过赏罚以达到治理目的理念一致。
汉以来的历代帝国,是如何建立儒、法互补的国家治理体系?这种互补的治理体系为什么能够建立和维持长期有效的国家治理? 首先谈谈秦汉以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的儒法互补。其二,儒家特别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表率作用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